不难,老师除了选择题没给。讨厌的五月终于在这一门后要结束了。
一、名词解释(5*3‘)
1.尼氏征
2.含牙囊肿
3.楔状缺损
4.慢性根尖周病
5.干槽症
二、填空(30*1‘)
1.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2.面部静脉的特点是静脉瓣少,当受到肌肉收缩或挤压时,易使血液反流。故颌面部的感染,特别是鼻根至两侧口角的“危险三角”的感染若处理不当,易逆行传入颅内,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3.正常情况下,颌面部的淋巴结小而柔软,不易扪及,当有(炎症)或(肿瘤转移)时,相应的淋巴结会肿大。
4.四环素牙的治疗:复合树脂修复法,烤瓷冠修复,脱色法。
5.颌面部,指上起(两眉弓中间连线),下至舌骨水平,左右达(下颌支后缘或颞骨乳突)之间的区域。。。。上至颅底,下至颈部。
6.舌下腺囊肿的根治方法是切除患侧舌下腺,而不是只切囊肿。
7.急性牙髓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疼痛,疼痛有以下特点:自发性阵发性痛,夜间痛,温度刺激疼痛加剧,疼痛不能自行定位。
8.舌乳头可分为一下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9.放射性颌骨骨髓炎的预防措施:1、放疗时应注意放射剂量,定期检查,观察是否有颌骨坏死。2、放射治疗前对口腔内的感染病灶进行积极处理。3、放疗期间注意口腔卫生。4、放疗后出现牙源性感染而需拔除病灶牙时应尽量安排在放疗3年后,应尽量减少手术创伤,术前、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0.腮腺损伤的并发症:涎腺瘘、面神经麻痹。
11.下颌骨的骨质薄弱部位、易骨折部位: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角、颏突颈等
三、选择(30*1‘)
什么糖容易引起龋齿(蔗糖)
面神经什么麻痹容易造成眼睑闭合不全(颧支)
哪个不是舌的乳头(牙龈乳头)
牙的发育(6-8周,2岁,6岁)
颌下腺是什么类型的(应该是混合腺体,需要check)
哪个炎不是牙源性的(有中央性、边缘性、婴儿的什么的,需要check)
牙髓炎的致病菌
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里有啥(氯己定+甲硝唑)
一个人,皮肤基层液化,下面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选了天疱疮,貌似不是)
流行性腮腺炎的特点不对的是(挤压腺体流脓)
在舌骨附近、正中线发病的(应该是甲状舌骨囊肿吧)
拔牙术后注意事项错误的是(当天必须用抗生素)
翼丛的血流(选了从卵圆窝汇入什么,事实证明是错的,还有几个选项忘了、颈内颈外之类的)
拔牙后,口唇麻木、(还是脸下半部麻木?有点忘了),问损伤到什么神经了(
下牙槽什么神经、面神经什么,需要check)
15.不是感染病的是(阿弗他溃疡还是青少年牙周炎?)
16.移植牙最常见的排斥反应(牙根溶解,需check)
17.牙周炎最常见的并发症(牙槽骨吸收、牙周袋的形成)
18
四、牙位表示(5‘)
有乳牙有恒牙
五、简答题(4*5‘)
1.
答:指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又称智齿冠周炎。
病因:①智齿阻生,冠周牙龈形成盲袋,食物残渣滞留,细菌繁殖;②冠周牙龈因咀嚼食物而损伤形成溃疡;③全身抵抗力低下。
临床表现:①急性期表现为患侧磨牙后区胀痛不适,可发展为自发性跳痛和耳颞部放射性痛;张口受限。②口腔检查可见智齿萌出不全,冠周牙龈红肿、触痛,龈沟溢脓。③可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升高等。
治疗原则:局部冲洗上药,必要时切开引流。全身抗感染药物治疗。待炎症控制后,及时拔除阻生智齿。
3.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①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次是链球菌。②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大手术后,全身抵抗力下降;高热、脱水、进食减少或禁食,唾液分泌减少,机械性冲洗作用降低,口腔内致病菌经导管逆行进入腮腺引起感染。③常为单侧,腮腺区渐进性肿胀、疼痛,表面皮肤可发红、水肿,压痛。腮腺导管口红肿,挤压腺体,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④可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全身中毒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①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②大多发生于2-15岁的儿童或青少年。有传染接触史。常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一次感染可终身免疫。③腮腺区肿胀、疼痛,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挤压腺体,导管口分泌液清亮、无脓液。④常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但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尿淀粉酶升高。可并发睾丸炎、脑膜脑炎等。
5.
①切口位置应在脓腔的低位,使引流道短、通畅、易维持;
②切口应尽力选择愈合后疤痕隐蔽的位置,一般应首选口内;颜面部应顺皮纹切开;
③一般切开至粘膜下或皮下即可;
④手术操作轻柔,危险三角严禁挤压,以免感染向颅内扩散。
⑤注意引流:口内切开用橡皮片,口外浅层用橡皮片,深部用凡士林纱条或橡皮管引流。
6.
答:①溃疡不大,数目不多,每次1-5个,孤立散在,直径2-4mm,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好发于角化程度较差的区域,如唇、颊粘膜。②发作时溃疡有“红、黄、凹、痛”特点,即,外周有约1mm的充血红晕带,表面覆有浅黄色假膜,中央凹陷,基底软,灼痛感明显。③复发有规律性,分为发作期(前驱期和溃疡期)、愈合期和间歇期。前驱期黏膜局部不适,触痛或灼痛;约24小时后出现白色或红色丘疹状小点;2-3天后上皮破损,进入溃疡期;再经4-5天后红晕消失,溃疡愈合,不留瘢痕。发作期一般持续1-2周,具有自限性。间歇期因人而异。一般初发间歇期较长,此后逐渐缩短。
治疗原则:消炎、止痛、防止继发感染、促进愈合。以局部治疗为主,复发频繁而少间歇期或症状突出者辅以全身治疗,采取支持治疗、调整免疫治疗。
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