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第二磨牙C型根管一例报道
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变异较大。通常有2~4个根管(即近中1个或2个根管,远中1个或2个根管),或为C形根管。王瑶等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对例患者下颌磨牙牙根和根管形态进行观察发现,C形根管在下颌第一磨牙的发生率为0.7%,而在下颌第二磨牙的发生率高达41.6%。由于种族之间的差异性,Demirbuga等也同样用CBCT对土耳其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牙根和根管形态进行观察发现,下颌第一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为0.85%,而第二磨牙为4.1%。由此可见,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发生率存在个体差异性。研究认为,C形根管的形成有两种原因:一是增龄性改变,牙骨质堆积引起牙根的融合;二是由于在牙齿发育过程中,上皮根鞘未在特定部位融合,造成颊侧或舌侧的冠部至根部的纵沟。
Fan等在年根据c形根管的截面形状分为以下5类
C1型:根管横截面形态为连续不规则C形;C2型:C形根管轮廓中断,呈分号状;C3型:根管数目为2或3个;C4型:根管截面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C5型:截面无管腔形态,通常在根尖附近才出现。欧阳勇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进行研究发现,C形根管的融合可以发生在颊、舌侧及近、远中的任何方向,并根据根管融合的形态进行了分类:I类是完全融合,为“C”形;II类是近中根管融合,远中有独立根管,为“(·”形;III类与Ⅱ类相反,是远中根管融合,近中有独立根管,为“·)”形;IV类是近远中根管分别融合,为“()”形;V类是近远中根管在颊侧或在舌侧融合。其中以Ⅲ类和V类出现概率较高。
本文报告1例进行根管治疗的左下颌第二磨牙发现近中根管和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熟悉根管系统的解剖结构至关重要,在接诊患者治疗过程中开髓、去髓顶、拔髓、冲洗、填充等相关技术的操作时,要考虑到特殊根管的存在,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41岁。主诉:左下后牙有龋洞,食物嵌塞痛,要求治疗。临床检查:左下7牙冠牙齿咬合面有深龋洞,叩+,冷++,牙龈无红肿,未探及深牙周袋。
诊断:左下颌第二磨牙深龋急性牙髓炎。治疗计划:拟行左下7在左侧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下,开髓,揭髓室顶,取牙髓,然后根管治疗。处理:患者签署根管治疗知情同意书。初诊医生接诊后反映出血较多,做X光牙片后怀疑髓室底穿,我接诊后冲洗,清楚视野,发现并未髓室底穿,继续去髓室顶,去掉冠髓、根髓,考虑此患者左下第二磨牙可能是c型根管。CBCT证实本例患者符合欧阳勇对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分类中的第V类,近远中根管在颊侧融合。
2 讨 论
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复杂,变异较大。其实下颌第一磨牙也偶见C型根管,目前针对c形根管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下颌第二磨牙。关于C形根管的诊断,CBCT是金标准,有助于全方位掌握根管的准确形态;单纯依据X线投照有时候很难做出正确诊断;开髓后显微镜下的观察是判断C形根管的直接方法,可以看到典型的C形根管口,但属于治疗性诊断,有一定局限性。CBCT能对复杂变异的根管系统(例如切牙双根管、磨牙根管数目异常、C形根管等)在三维立体的图像上分辨根管的形态数目、走向等,可在根管治疗术前术中术后对根管变异作出明确的诊断,对防止根管遗漏、保存牙本质和保障根管治疗成功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由于C形根管形态结构复杂,除了根管之间的峡区,其根尖部分常存在多个分歧和弯曲,给根管充填也带来了很大难度。C形根管的清理成形十分困难,尤其是峡区的存在,经常有牙髓残留,并且根管壁薄弱,常规预备很容易造成侧穿。Ordinola-Zapata等对具有C形根管的离体下颌第二磨牙进行研究发现,根尖1/3充填封闭性最差。传统的冷侧压技术不能有效地封闭根管,宜先用超声向根管导人根充糊剂,涂布根管壁,再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技术,让流动性的牙胶进入到峡区、分歧等其他不规则区域,完成严密的根管充填。
下颌第二恒磨牙龋齿和牙髓炎的发生率在临床上还是比较高的,临床中经常遇到下颌第二磨牙的根管治疗,熟悉根管系统解剖结构,对根管形态的充分了解是确保根管治疗获得理想疗效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临床上不仅要把常规根管形态熟记于心,更要熟悉牙根及根管的变异情况,警惕罕见病例的发生,减少误诊误操作。
注:此病历来自伊春市伊春区皓齿口腔诊所
伊职口腔教研室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