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牙科焦虑症患者的影响
虽然今天用了这么严肃的题目,不过我们心口如意团队要给大家讲的可不是专业文献,而是一篇科普文章,所以我们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牙科焦虑症?
牙科焦虑症?
01
讲牙科焦虑症很容易和其他两个概念混淆,第一个是口腔焦虑症,第二个是"牙科恐惧症"。
那么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口腔焦虑症?口腔焦虑症是指患者对口腔疾病的治疗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现象。
这样的病人往往表现为疑病、焦虑,感觉不仅仅是口腔出现了问题,浑身都是症状,感觉免疫力在急剧下降,难以忍受,情绪恶化等等。
02
而"牙科恐惧症"则与牙科恐惧、牙科恐怖相连,似乎是一个误称。牙科焦虑症或牙科恐惧症是患者对牙科诊治过程的紧张焦虑,可出现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如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汗、高声喊叫,甚至躲避或拒绝治疗等。牙科焦虑是牙科治疗中的普遍现象,会降低患者的早期就诊率,影响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程度,降低诊疗质量。
03
大多数牙科焦虑更接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种形式。对牙科护理文献的回顾表明,真正的(先天的)牙科恐惧症(类似于看到血或注射器时的不合理的恐惧)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而绝大多数的牙科护理焦虑症病例都源于厌恶牙科的经历。
04
研究人员常用的识别牙科焦虑的工具包括改良的牙科焦虑量表和科拉的牙科焦虑量表。病人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当你在牙医的办公室里等着轮到你坐椅子的时候,你感觉如何?"或者"在你等待的时候,当牙医拿出他/她用来在牙齿周围刮牙的工具时,你感觉如何?"
05
牙科焦虑症不仅仅是对疼痛的恐惧,更是牙科治疗未知性的恐惧。因为口腔科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分工精细,技术要求高。
那什么是心理干预呢?心理干预(psychologicalintervention)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06
口腔治疗中,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分为诊前心理干预及诊后干预。诊前干预:医生接诊前由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他们不同特征和心理状态,制定出适合每个患者心理疏导方案进行干预。从精神上鼓励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使患者消除焦虑与恐惧感,克服负面情绪。另外给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了解坚持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能积极配合护理与治疗。诊后干预:治疗结束后护士进行及时的沟通,同时采用电话跟踪随访,及时告知患者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耐心细致的解释原因。
07
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能够改善伴有牙科焦虑症的患者焦虑紧张状态,提高患者术中配合度,减少就诊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完善口腔临床人性化理念建设,心理护理干预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参考:
AbrahamssonKH,BerggrenU,HallbergL,CarlssonSG().Dentalphobicpatients’viewofdentalanxietyandexperiencesindentalcare:aqualitativestudy.Scandinavianjournalofcaringsciences,16(2),-96PMID:
BrachaHS,VegaEM,VegaCB().Posttraumaticdental-careanxiety(PTDA):Is"dentalphobia"amisnomer?Hawaiidentaljournal,37(5),17-9PMID:
赵敏,沈琰.心理护理干预对牙髓炎伴牙科焦虑症患者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5(21):85+87.
刘晓.心理护理干预对牙髓炎伴牙科焦虑症患者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6(11):-.
文章经过中医院口腔教研室主任赵强博士修订,推荐。喜欢请点个在看,点个赞,谢谢。
要了解相关心理和口腔学科普知识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