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期口腔医师必考KN10

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的努力

希望你们也会让知识不断的传承下去,

不用谢   病因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牙龈卟啉单胞菌(Pg)   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均可成为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   宿主对细菌挑战的应答反应是决定牙周炎发生与否,以及病情轻重、范围大小、发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病理——牙周袋(真性)   软组织壁:   袋内壁上皮显著增生,上皮钉突呈网状突起伸入结缔组织内并向根方延伸,袋内壁的上皮水肿、有白细胞密集浸润,并常有表面糜烂或溃疡,暴露出下方的炎性结缔组织。   软组织壁:   结缔组织发生水肿及退变,炎症细胞密集浸润,主要为浆细胞(约占80%)和淋巴细胞,也有散在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坏死可以形成脓液。血管数目增加,扩张、充血,进而导致循环阻滞。结缔组织内偶见单个或多个坏死灶。   在组织破坏的同时也并存着修复过程。修复的特征是血管形成和胶原纤维新生,借以修复炎症引起的组织损害。   根面壁:   结构改变:Sharpey纤维破坏,细菌及内毒素可进入牙骨质,牙骨质发生脱矿、软化,严重时,坏死的牙骨质可以从牙根表面剥脱。   细胞毒性改变:细菌本身及内毒素均可进入牙骨质。在治疗时应将此感染坏死的牙骨质尽量刮除。   化学改变:袋内根面的牙骨质可发生脱矿,钙、磷含量降低。当牙龈退缩、牙根暴露于口腔时,脱矿的牙根面可发生唾液源性的再矿化,主要成分为羟磷灰石,钙、磷、镁、氟等均可增多。   袋内容物:   牙周袋内含有菌斑、牙石、龈沟液、唾液黏蛋白、脱落上皮和白细胞等,白细胞坏死分解后形成脓液。袋壁软组织经常受龈下牙石的机械刺激,引起袋内出血。

  牙周袋的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关系

临床表现

临床病理学

牙龈呈暗红色

慢性炎症期局部血液循环阻滞

牙龈质地松软

结缔组织和血管周围的胶原破坏

牙龈表面光亮,点彩消失

牙龈表面上皮萎缩,组织水肿

有时龈色粉红,且致密

袋的外侧壁有明显的纤维性修复,但袋内壁仍存在炎性改变

探诊后出血及有时疼痛

袋内壁上皮变性、变薄,并有溃疡。上皮下方毛细血管增生、充血

有时袋内溢脓

袋内壁有化脓性炎症

能从袋内探到釉质牙骨质界,或已暴露于口腔

结缔组织附着丧失

  病理——牙槽骨吸收炎症(最主要),(牙合)创伤(单纯(牙合)创伤不会引起牙周袋)   水平型吸收:通常形成骨上袋   垂直型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   根据骨质破坏后剩余的骨壁数目,可分为:一壁骨袋:骨质破坏严重,仅存一侧骨壁二壁骨袋:即骨袋仅剩留两个骨壁。三壁骨袋:邻、颊、舌侧皆有骨壁。四壁骨袋:牙根的四周均为垂直性吸收   凹坑状吸收   其他形式的骨变化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刷牙或进食时的牙龈出血或口内异味   牙龈炎症:鲜红或暗红色,炎性肿胀、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溢脓。或相对致密,探诊出血。真性牙周袋形成,且能探到釉质牙骨质界——附着丧失。X线片上可见牙槽嵴顶高度降低,有水平或垂直骨吸收。   病变累及根分叉区,并出现牙松动、病理性移位、急性牙周脓肿。   牙位特异性和位点特异性:一般同时侵犯口腔内多个牙,且有一定的对称性。磨牙和下前牙较易发病,且病情较重。

  局限型:全口牙中有附着丧失和骨吸收的位点数≤30%   广泛型:>30%的位点受累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或无口臭。   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重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5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甚至根尖2/3,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牙多有松动。炎症较明显或可发生牙周脓肿。   四大特征:a、牙龈炎症b、牙周袋形成c、牙槽骨吸收d、牙周附着丧失   临床表现—晚期症状   牙齿移位;   食物嵌塞;   继发性(牙合)创伤;   牙龈退缩使牙根暴露,对温度刺激敏感,甚至发生根面龋;   深牙周袋内脓液引流不畅时,或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可发生急性牙周脓肿;   逆行性牙髓炎;   口臭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有无附着丧失

  预后判断——牙列整体   牙周炎的类型   牙周支持组织破坏的程度   局部因素的消除情况   牙松动情况   余留牙的数量   患者的依从性   环境因素:吸烟、精神压力   全身状况:全身的健康状况、遗传因素、年龄   危险因素评估:不可改变、可以改变的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及行为和社会心理因素。   预后判断——个别患牙   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   牙槽骨的吸收程度和类型   牙的松动度   牙的解剖形态

  牙周炎的治疗   慢性牙周炎   治疗原则   清除局部致病因素   控制菌斑   彻底清除牙石,平整根面: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根面平整术   牙周袋及根面的局部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复方碘液、缓释药物)   牙周手术:基础治疗后6~12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病情严重的患根等,通过手术改正牙周软硬组织的外形,形成一种有利于患者控制菌斑的生理外形。也可通过牙周组织引导性再生手术能使病变区牙根面形成新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正常附着。   建立平衡的(牙合)关系或松牙固定   全身治疗   尽早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患牙   维护期的牙周支持疗法

  牙周炎治疗计划   牙周炎治疗的总体目标   控制菌斑和消除炎症   恢复牙周组织的生理形态:牙龈和骨组织、牙齿及邻接关系   恢复牙周组织的功能:修复缺牙、调整咬合关系、纠正不良咬合习惯   维持长期疗效,防止复发   治疗程序   第一阶段:基础治疗   第二阶段:牙周手术治疗   第三阶段:修复治疗阶段   第四阶段:牙周支持治疗   第一和第四两个阶段的内容对每位患者都是必须的,而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内容则酌情安排。   牙周治疗程序   基础治疗   教育并指导患者自我控制菌斑的方法   施行洁治术、根面平整术以消除龈上和龈下的菌斑、牙石。   消除菌斑滞留因素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   拔除无保留价值的或预后极差的患牙,对不利于将来修复治疗的患牙也应在适当时机拔除。   在炎症控制后进行必要的咬合调整,使建立平衡的咬合关系,必要时可做暂时性的松牙固定   药物治疗   发现和尽可能纠正全身性或环境因素

  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后如果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牙龈及骨形态不良、膜龈关系不正常时目的是为了能在直视下进行彻底的根面平整和清除感染组织,而且可以纠正牙龈及骨的外形,植入自体骨或骨替代材料以及生物膜以期获得牙周组织的再生   翻瓣术   植骨术:在根分叉病变或垂直型骨吸收处,通过移植自体骨、异体骨或骨替代品达到牙槽骨病损的修复。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TR)   膜龈手术:改正附着龈过窄、牙龈退缩及唇、颊系带附着位置不佳等的手术。   种植术   修复治疗   一般在牙周手术后2~3个月开始进行   牙周支持治疗   定期复查   复查内容:检查患者菌斑控制情况及软垢、牙石量,牙龈炎症(探诊后有无出血)及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密度及形态,咬合情况及功能、牙松动度,危险因素(如吸烟、全身疾病)的控制情况等。   复治

  牙周炎治疗   治疗方法   菌斑控制   洁治术   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   超声龈下刮治术   (牙合)的治疗   药物治疗   牙周手术治疗

  牙周病治疗方法   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   龈下刮治术:用龈下刮治器械除去附着于牙周袋内根面上的龈下牙石和菌斑。   根面平整术:用龈下刮治器械清除附着和嵌入牙骨质内的牙石,并刮除牙根表面受到毒素污染的病变牙骨质,从而形成光滑、坚硬且清洁的根面,形成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表面,从而有利于牙周组织的附着和新生

  器械   匙形刮治器   通用型刮治器Gracey刮治器5/6适用于前牙及尖牙7/8适用于磨牙及前磨牙的颊舌面11/12适用于磨牙和前磨牙的近中面13/14适用于磨牙和前磨牙的远中面   其他龈下刮治器   操作要点   检查牙周袋及根面情况   正确地选择刮治器械   改良握笔法握持器械   建立稳固的支点   刮治器工作端进入及刮治的角度:0°角进入袋底,70°~80°角为刮治角度   刮治用力的方向:以垂直向冠方为主   刮治动作的幅度不要过大   刮除范围:每一动作的刮除范围要与前次有部分重叠,连续不间断   龈下刮治术及根面平整术   操作要点   刮治应有一定次序,不遗漏   刮除软化的牙骨质层,平整根面   刮治完成后应仔细探查有否刮净,根面光滑。   刮治后应冲洗袋,检查有无碎片遗留、肉芽组织等,完毕后可轻压袋壁使之贴附牙根面,有利于止血和组织再生修复。

  超声龈下刮治术   选择的工作头要细而长,能深入牙周袋内特别是根分叉区或根面的凹陷区。   检查牙周袋及根面情况。   工作头要与根面平行。   工作功率不宜过大。   迂回动作,应从冠方向根方逐渐移动。   工作头的尖端不宜在一处停留时间过长。   要给予持续的喷水冷却,以避免产热过多。   随时用探针检查根面是否已刮净。   超声刮治后一般还要用手持器械进行根面平整术,最后用3%过氧化氢溶液深入牙周袋内冲洗,以将残余的牙石碎片和肉芽组织彻底清除。

  (牙合)的治疗   调(牙合)法时机:在控制牙周组织的炎症之后进行   通过磨改牙齿的外形以消除创伤性(牙合)和食物嵌塞   创伤性(牙合)的治疗——选磨法   选磨原则   正中有早接触,非正中时协调:   磨改相对应的舌窝或(牙合)窝的早接触区。   正中协调,非正中不协调:磨改与该牙尖相对应的斜面。在前牙,应磨改上颌牙的舌侧面,在磨牙,应磨改上颌磨牙颊尖的斜面和下颌磨牙舌尖的斜面。   正中(牙合)和非正中(牙合)都存在早接触或不协调:磨改早接触的牙尖或下颌前牙的切缘。   不均匀或过度磨损牙的选磨原则降低高陡的牙尖   上颌后牙的颊尖和下颌后牙的舌尖   形成相应的颊(舌)沟   减小(牙合)面的颊舌径   尽量恢复(牙合)面的生理外形   选磨方法   选择合适的磨改工具在有水冷却的条件下进行,应间断磨改   一次不应磨牙太多,边调磨边检查   对松动牙的磨改,应用手指将松牙固定,以减少磨改时的不适与创伤   若选磨的牙位多,应分次完成   在选磨工作中,尽量恢复牙齿的球面外形   磨改结束后,必须用橡皮轮将牙面抛光

  (牙合)的治疗—食物嵌塞的治疗   选磨法   重建或调整边缘嵴   重建食物溢出沟   恢复牙尖的生理形态   加大外展隙   食物嵌塞的治疗   充填体或冠的修复   拔牙   正畸矫治   修复缺失牙

  松牙固定术   时机和指征   先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消除炎症,并建立平衡。   指征:   在牙周治疗后,牙仍有松动,且松动牙妨碍咀嚼或有不适,需要固定;   如果患牙有继发性咬合创伤,导致患牙动度加重甚至继续移位,此即“进行性松动”,应做夹板固定,以增强功能,阻止病情加重   牙周夹板的生物力学原理   将多个松动牙连接成一个新的“多根牙”,建立起一个新的咀嚼单位。当牙齿受到不同方向力时,牙不再是各自受力,而是由多个牙根的牙周膜纤维共同负担咬合力量,从而分散力,可承受各个方向的外力,减轻每个患牙的负担,有利于牙周组织恢复健康。   适应证:   牙周炎松动牙经牙周治疗后,牙松动仍较明显且有咀嚼不适等症状;   松动牙在手术前需固定,利于手术操作和术后的愈合,只用于前牙;   因外伤而松动的牙,用夹板固定后,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一般固定8周后便可拆除。   钢丝结扎   直径0.25mm的不锈钢软细丝;   钢丝从固定基牙的远中牙间隙穿过,两端分别位于唇面和舌面;   在近中牙间隙处进行“8”字形唇舌侧交叉,然后形成顺时针方向扭结,长度应恰好占据间隙;   钢丝末端拧紧,剪去多余钢丝;钢丝的位置应在舌隆突的冠方,在邻面应位于牙邻接区的根方;   勿刺伤牙龈。   不锈钢丝联合复合树脂夹板:   钢丝结扎后,可用光敏复合树脂覆盖加固;   厚度以能遮盖住钢丝为好,不宜太厚;   适用于牙周治疗后的牙松动仍较明显者;仅适用于前牙,尤其是下前牙。   树脂粘接夹板:   可配合使用超强玻璃纤维条等加固材料。   注意事项   在松牙固定时应保持牙齿原来的位置,不可有牵拉移位等力量,避免造成新的创伤;   松动牙固定后应即刻检查,通过调消除早接触。加强口腔卫生指导。

  药物治疗目的:针对病原微生物,控制菌斑微生物的辅助手段。调节宿主的防御功能。   需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深牙周袋、窄而深的骨下袋及后牙根分叉区病变等感染部位,器械不易到达。   侵入牙周组织内的微生物;   口腔内其他部位的微生物可再定植于牙周袋;   对牙周病的易感者;   牙周组织的急性感染;   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暂时不能行使口腔卫生措施者。   药物治疗原则:   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用药前清除菌斑、牙石,“搅乱”生物膜的结构。   有针对性地用药,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和毒副作用的产生。   牙周炎的全身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的全身应用优点:   药物作用可达器械难以达到的区域;   可杀灭侵入牙周袋壁的微生物;   可清除牙周以外的病原微生物,防止再定植。   抗菌药物的全身应用缺点:   全身用药后到达牙周袋内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易诱导耐药菌株的产生;   易产生副作用;   大剂量、长时间的全身使用抗菌药,易引起菌群失调;   有些患者不坚持按医嘱服药,影响疗效。   硝基咪唑类药物: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甲硝唑(灭滴灵):   能杀灭专性厌氧菌的药物,但对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例如Aa)感染无效   副作用: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偶有发生腹泻、皮疹、口内金属异味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周围性神经病变等。服药期间宜忌酒。   用法:治疗牙周炎的常规用量为每次口服mg,每日3~4次,连续服用5~7天为一疗程。   四环素族药物:   为广谱抗生素。尤其是伴放线聚集杆菌(Aa)。   能抑制胶原酶及其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抑制结缔组织的破坏,阻断骨的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酸性,具有金属螯合作用,可用于根面处理。   对骨组织亲和力强,在龈沟液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0倍。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青霉素类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与甲硝唑联合使用治疗侵袭性牙周炎,可增强疗效。   副作用少,偶有胃肠道反应、皮疹和过敏反应。   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   对G+菌抑制力强,对G-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以及螺旋体等。   药物在体内分布:可达到龈沟液、唾液、牙龈和颌骨中,且浓度较高,缓慢释放,毒性小,副作用少,与抗厌氧菌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调节宿主防御反应的药物治疗:小剂量多西环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中药。

  牙周病的局部药物治疗优点:   可避免全身用药的诸多副作用;   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疗效取决于:   药物能否到达病变区域;   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是否足够高;   药物在病变部位作用的时间是否足够长。   含漱药物0.12%~0.2%氯己定液:洗必泰,是双胍类化合物,为广谱抗菌剂,副作用为味苦及着色。1%~3%过氧化氢液:氧化剂,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超声波洁治前漱口。   西吡氯铵:阳离子季铵化合物,抗菌作用不如氯己定强,而副作用也比氯己定弱   涂布消炎收敛药物:灭菌、除脓、止痛、收敛等作用。刺激性太强。   复方碘液:含碘化锌、碘及甘油等,有较强的收敛和杀菌作用。   碘甘油:含碘化钾、碘和甘油等,刺激性较小,有一定的抑菌、消炎收敛作用。   其他:碘伏等,刺激性小,有消炎作用。   冲洗用药物:3%过氧化氢液:清创、止血、灭菌、除臭等作用,可改变牙周袋内的厌氧环境,抑制厌氧菌的生长;治疗急性牙周感染。0.12%~0.2%氯己定(洗必泰):在牙周袋内有脓血的情况下其作用的发挥会受到一定影响。   聚维酮碘:可改善局部牙龈炎症的状况。   缓释及控释抗菌药物   缓释抗菌药物的优点:   牙周袋内药物浓度高;   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显著减少用药剂量,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   减少给药频率,减少患者复诊次数;   由医师给药,依从性好。   缓释抗菌药物的缺点:   对已侵入牙周袋壁组织中的病原微生物无效;   对舌背、扁桃体及颊黏膜等处的致病菌无作用;   如有多个患牙,需逐一放置药物,较费时;   可能诱导袋内耐药菌株的产生。

  缓释抗菌药物适应证:   龈下刮治后牙周袋仍较深,且探诊后出血;   急性牙周脓肿或牙龈脓肿引流后;   牙周瘘管;   冠周炎;   不宜全身用药的牙周炎患者。   常用的缓释抗菌制剂:2%的米诺环素软膏和不可吸收的5%米诺环素薄片、25%的甲硝唑凝胶和甲硝唑药棒、氯己定薄片等。   抗菌药物的控释系统   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改变制剂结构,使药物浓度较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   优点:药物以恒定速度释放,使牙周袋内局部药物浓度始终稳定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且维持更长的作用时间。   四环素纤维、10%多西环素凝胶

  牙周手术治疗   牙周翻瓣术   用手术方法切除袋内壁及部分牙周袋,翻起牙龈的黏骨膜瓣,暴露病变区组织,在直视下刮净龈下牙石和肉芽组织,彻底清创,必要时可修整牙槽骨,然后将牙龈瓣复位、缝合,达到消除牙周袋,或使牙周袋变浅的目的。   牙周翻瓣术适应证:深牙周袋或复杂性牙周袋,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在5mm以上,且探诊后出血者;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不宜做牙周袋切除者   有骨下袋形成,需作骨修整或需进行植骨者;根分叉病变伴深牙周袋或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需直视下平整根面,并暴露根分叉,或需截除某一患根者。

  改良Widman翻瓣术   切口设计   水平切口:沿龈缘附近所做的近远中方向的切口。   纵行切口:减小组织张力、更好地暴露术区。   保留龈乳头切口:作植骨术或引导性组织再生术和前牙美观需要时。   水平切口第一切口:内斜切口。一般在距龈缘1~2mm处进刀,切向根方,直达牙槽嵴顶或其附近。刀片与牙面成10°角左右,以提插方式移动,每次插入均达骨嵴顶。形成扇贝形的牙龈外形。   优点是:将袋内壁的上皮和炎症组织切除;保留相对完好的袋外侧面的角化龈;形成的龈瓣边缘薄,易于贴附牙面和骨面,愈合后牙龈外形良好。第二切口:沟内切口。将刀片从袋底切入,直达牙槽嵴顶或其附近。将袋壁组织与牙面分离。第三切口:牙间切口或牙间水平切口。将刀片与牙面垂直,在骨嵴顶的冠方水平地切断袋壁组织与骨嵴顶及牙面的连接。重点是在两牙之间的邻面,刀片伸入邻间隙,从颊舌方向将软组织从骨嵴顶和牙面彻底断离。   纵行切口:   在水平切口的近中端或近、远中两端做的纵行切口。   龈瓣的基底部略大于龈缘处,略呈梯形,以保证龈瓣的血供。   纵切口的位置应位于牙的颊面轴角处,将龈乳头包括在龈瓣内,以利于术后缝合。   切忌在龈乳头中央或颊面中央处作纵切口,尽量避免在舌腭侧作纵切口,以免伤及血管、神经。   龈瓣的种类:   全厚瓣为黏骨膜瓣;   半厚瓣只包括表面上皮及下方的一部分结缔组织,而深部的结缔组织连同其下方的骨膜仍覆盖于牙槽骨上;   刮治和根面平整;   刮治器刮除暴露根面和病变处的肉芽组织,在直视下刮净牙根表面的牙石以及含有内毒素的牙骨质,即进行根面平整。   龈瓣的复位   复位于牙颈部:改良Widman翻瓣术复位于牙槽嵴顶处:愈合后牙周袋消失或变浅,但牙根暴露较多。嵴顶原位复位瓣术、根向复位瓣术。   缝合牙间间断缝合:适用于唇、舌两侧龈瓣的张力相等、高低一致时。悬吊缝合:适用于颊、舌两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使每侧龈瓣紧密地贴合于牙与骨面。水平褥式缝合:适用于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锚式缝合:适用于最后一个磨牙远中楔形瓣的缝合,或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闭合。

  牙周塞治:保护创面,压迫止血、止痛和固定龈瓣的作用;   放置塞治剂后应立即牵拉唇、颊进行整塑,并除去多余的、妨碍咬合的塞治剂;   勿将塞治剂挤入龈瓣下方而影响伤口愈合。   术后护理:   术后24小时内在与手术区相应的面部间断放置冰袋,以减轻术后组织水肿。   手术当天可刷牙,但不刷手术区。用0.12%或0.2%氯己定液含漱,每日2次,可预防性口服抗生素4~5天。   一般术后1周除去塞治剂并拆线。   术后即刻牙齿动度也会增加,但4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周内勿探测牙周袋,以免破坏新附着过程。   术后的组织愈合   炎症消退,探诊深度减少   牙龈退缩长结合上皮愈合:在袋内壁与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之间有一层长而薄的结合上皮,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翻瓣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牙周组织再生:理想的愈合方式。牙周膜细胞。

  磨牙远中楔形瓣切除术:治疗最后一个磨牙远中的牙周袋,消除牙周袋,修整骨组织,利于组织愈合。   适应证:适用于最后一个磨牙的远中牙周袋,也适用于缺牙区间隙的近、远中牙周袋,尤其伴有骨下袋者。   对于第二磨牙远中深牙周袋在术前必须拍X线片,以确定远中有无阻生的第三磨牙。   切除性骨手术:   骨成形术:强调修整骨外形而不除去支持骨。   骨切除术:切除一部分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   切除性骨手术适应证:   浅的一壁骨袋或宽而浅的二壁骨袋难以有新骨修复者;   邻面骨凹坑状吸收,骨再生的可能性较小,消除凹坑状外形;   牙槽骨嵴圆钝肥厚或突出呈壁架状;   向邻近缺牙区倾斜的牙齿,常在缺牙侧形成窄而深的骨下袋;   骨边缘线高低不齐或邻面骨低于颊、舌面而使骨缘线呈反波浪形者;   根分叉病变为Ⅱ度但附着龈宽度较窄,或根分叉病变为Ⅲ度时,再生性治疗难以成功。   再生性手术   新的牙骨质和牙槽骨形成,其间有新的牙周膜纤维将其连接,新形成的结合上皮位于治疗前牙周袋底的冠方。   是理想的牙周治疗结果。   目的在于获得牙周组织再生的手术治疗方法。   植骨术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牙周植骨术或骨替代品的植入术   适应证:   二壁及三壁骨下袋;Ⅱ度根分叉病变;   牙龈瓣能覆盖骨面及根分叉区者。   手术的材料:骨生成、骨引导、骨诱导   自体骨   异体骨   异种骨:经特殊处理后只留下骨的无机成分支架结构,为自然、多孔的无机骨基质。   非骨的移植材料:磷酸钙生物材料,具有骨引导性,而不具有骨诱导性。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GTR)   在牙周手术中利用膜性材料作为屏障,阻挡牙龈上皮在愈合过程中沿根面生长,阻挡牙龈结缔组织与根面的接触,并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具有形成新附着能力的牙周膜细胞优先占领根面,从而在原已暴露于牙周袋内的根面上形成新的牙骨质,并有牙周膜纤维埋入,形成牙周组织的再生,即形成新附着性愈合。   引导性组织再生术适应证:骨内袋:窄而深的骨内袋,三壁骨袋效果最好,窄而深的二壁骨袋也是较好的适应证。   根分叉病变:Ⅱ度根分叉病变为适应证。   仅涉及唇面的牙龈退缩,邻面无牙槽骨吸收且龈乳头完好者。   膜性材料   不可吸收性膜:手术后6~8周时第二次手术将膜取出   可吸收性膜   影响疗效的因素:   菌斑控制不佳;   牙周维护阶段的依从性差;   吸烟;   手术中瓣的设计不能将膜完全覆盖;   骨袋宽而浅;   所使用的膜材料过早降解、膜与根面之间能否保持一定的间隙;   膜暴露。   对牙周新附着和牙槽骨再生的评价   组织学评价:准确但不能用于临床   牙周探诊。X线片:标准投照技术。   再次手术翻开观察。

侵袭性牙周炎

  病因及危险因素   主要致病菌:伴放线聚集杆菌(Aa)。   防御能力缺陷:白细胞功能缺陷、产生特异抗体、遗传背景、牙骨质发育异常、环境和行为因素。   病理   慢性炎症为主   类型及临床特点   局限型和广泛型菌斑堆积量与牙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不相符;   伴放线聚集杆菌比例升高   吞噬细胞异常   巨噬细胞过度反应   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有自限性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   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不成比例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左右对称。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第一磨牙:垂直型骨吸收;切牙区:水平型骨吸收。   病程进展快。   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   家族聚集性。

  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   累及除切牙和第一磨牙以外的恒牙至少3颗。   严重而快速的附着丧失和牙槽骨破坏,呈明显的阵发性。有活动期和静止期。   部分患者具有中性粒细胞及(或)单核细胞的功能缺陷;   患者有时伴有全身症状;   一般患者对常规治疗如刮治和全身药物治疗有明显的疗效。   诊断及鉴别诊断   年龄一般在30岁以下;   无明显的全身疾病;   快速的骨吸收和附着丧失;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菌斑及局部刺激量不一致;   预后差,易复发。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消除感染;   抗菌药物的应用;四环素族药物、甲硝唑和阿莫两林配伍;   调整机体防御功能;   综合治疗;   定期复查,维护疗效,防止复发。

牙周病学三、牙周炎

一、A1

1、关于侵袭性牙周炎表述正确的是

A、与慢性牙周炎区别不明显

B、发生于全身健康者

C、无家族聚集性

D、疾病进展缓慢

E、以上均正确

2、侵袭性牙周炎包括

A、青少年牙周炎

B、早发性牙周炎

C、青春前期牙周炎

D、快速进展性牙周炎

E、以上均正确

3、不属于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毒性和破坏作用的是

A、产生内毒素

B、不产生外毒素

C、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

D、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

E、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

4、与侵袭性牙周炎关系最密切的致病菌是

A、牙龈卟啉单胞菌

B、伴放线放线杆菌

C、中间普氏菌

D、具核梭杆菌

E、变形链球菌

5、目前翻瓣术后最常见愈合方式为

A、骨结合

B、胶原连结

C、长结合上皮愈合

D、新附着

E、细胞结合

6、治疗急性牙周脓肿,最不需要做

A、脓肿切开引流术

B、调磨早接触点

C、全身给以抗生素或支持疗法

D、牙龈翻瓣手术

E、含漱剂含漱以改善局部环境

7、引导性组织再生术效果最好的是

A、Ⅱ度根分叉病变

B、Ⅲ度根分叉病变

C、一壁骨下袋

D、二壁骨下袋

E、三壁骨下袋

8、翻瓣术后可探测牙周袋的时间

A、4周以后

B、6周以后

C、8周以后

D、3个月以后

E、半年以后

9、翻瓣术手术纵形切口应位于

A、龈乳头中央

B、颊面中央

C、舌腭侧中央

D、颊面轴角处

E、以上均可

10、以下哪项不是牙周塞治剂的作用

A、保护伤口

B、止血

C、止痛

D、防止感染

E、避免手术牙咀嚼食物

11、基础治疗后,牙周袋深度超过多少时需做翻瓣刮治术

A、3mm

B、4mm

C、5mm

D、6mm

E、7mm

12、以下可以消除牙周袋的手术是

A、根向复位翻瓣术

B、游离龈移植术

C、牙龈成形术

D、侧向复位翻瓣术

E、系带成形术

13、用匙形刮治器刮除龈下牙石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

A、30°

B、80°

C、90°

D、°

E、°

14、氯己定含漱剂作为牙周病局部用药的浓度范围

A、0.1%~1.0%

B、0.1%~0.2%

C、0.11%~0.1%

D、0.12%~0.2%

E、1%~1.5%

15、用作牙周冲洗液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

A、0.5%

B、1.0%

C、1.5%

D、2.0%

E、3%

16、超声波洁牙机的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A、放稳支点

B、握笔式握持器械需稳而轻

C、将工作头放在牙面上,紧密接触,以利于去除牙石

D、工作头与牙面平行或15°角

E、以工作头的前端部分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

17、龈下刮治术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以改良握笔式握持器械

B、支点稳妥

C、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

D、匙形器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

E、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成80°角

18、牙周治疗时,龈下刮治器刮除牙石工作端与牙面之间的角度是

A、45°

B、60°

C、80°

D、90°

E、°

19、氯己定含漱液,不正确的一项

A、广谱抗菌剂

B、长期含漱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

C、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D、每日含漱2次,每次1分钟

E、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

20、牙周病全身治疗的常用药物不包括

A、甲硝唑

B、四环素

C、羟氨苄青霉素

D、螺旋霉素

E、多种维生素

21、牙周夹板的适应证,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伤引起的有保留价值的松动牙

B、牙周病导致的牙齿松动Ⅲ度

C、牙周手术前固定患牙

D、口腔卫生保持良好

E、牙周炎症已基本控制者

22、以下哪一项属于牙齿松动最主要的原因

A、牙周炎引起的牙槽嵴的吸收

B、(牙合)创伤

C、牙周韧带的急性炎症

D、牙周翻瓣手术后

E、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23、以下哪一项属于慢性牙周炎时患者牙龈的表现

A、牙龈红肿

B、龈缘菲薄紧贴牙面

C、牙龈质地坚韧

D、龈沟深度2mm以内

E、牙龈探诊后牙龈无出血

24、牙槽骨水平吸收时形成的牙周袋通常为

A、骨上袋

B、骨内袋

C、复杂袋

D、一壁骨袋

E、四壁骨袋

25、牙槽骨垂直吸收时伴随的牙周袋多为

A、龈袋

B、复杂袋

C、骨上袋

D、骨下袋

E、假性牙周袋

26、慢性牙周炎与慢性龈炎的不同点为

A、牙菌斑是致病因素

B、有牙龈炎症

C、龈沟深度加深

D、有牙槽骨吸收

E、需洁治治疗

27、对牙周炎的描述正确的是

A、牙周炎呈缓慢、渐进性破坏

B、所有人的牙周破坏速度是一样的

C、牙周组织的破坏程度与菌斑等局部刺激因素永远一致

D、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

E、牙周炎发病过程中只有破坏没有修复

28、关于牙周病支持治疗即维护期,哪一项不正确

A、维护治疗与愈后密切相关

B、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

C、复查间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D、维护治疗只针对口腔卫生差的人

E、复查时应进行牙周全面检查

29、药物治疗牙周病的原则,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牙周基础治疗效果不好的

B、急性感染的牙周疾病

C、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

D、尽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E、尽量采用局部给药的途径

30、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主诉症状通常为

A、牙齿松动

B、咀嚼无力

C、咀嚼疼痛

D、牙周溢脓

E、以上均可能

31、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是

A、家族遗传

B、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

C、病毒感染

D、龈下牙石

E、全身疾病

32、咬合创伤的表现不包括

A、牙齿松动

B、X线片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

C、牙槽骨垂直吸收

D、牙槽骨水平吸收

E、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

33、关于牙周病牙槽骨破坏的形式包括

A、水平型吸收

B、反波浪形骨吸收

C、垂直型吸收

D、凹坑状吸收

E、以上均包括

34、下列各个选项中,哪一项是慢性牙周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A、黏放线菌

B、伴放线聚集杆菌

C、具酸核杆菌

D、齿垢密螺旋体

E、牙龈卟啉单胞菌

35、四环素进入机体后,对骨组织亲和力大,服药后,龈沟液中的浓度比血液者高,其倍数为

A、2倍

B、2~4倍

C、2~10倍

D、4倍

E、4~8倍

36、四环素族药物具有酶的活性,阻止骨吸收的作用,其抑制的酶主要为

A、胶原酶

B、蛋白酶

C、透明质酸酶

D、水解酶

E、硫酸软骨素酶

37、螺旋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主要的抑制菌为

A、厌氧G+杆菌

B、厌氧G-球菌

C、需氧G+菌

D、需氧G-菌

E、螺旋体

38、影响牙周炎患牙松动度的主要因素是

A、牙根的数目

B、牙根的形态

C、牙槽骨吸收的程度

D、邻牙存留情况

E、(牙合)创伤

二、A2

1、男性,20岁,临床诊断为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在牙周基础治疗的同时准备给予全身抗生素治疗,最佳选择是

A、甲硝唑+阿莫西林

B、米诺环素

C、青霉素

D、非甾体类抗炎药

E、链霉素

2、女性,33岁,因牙齿松动就诊。检查:多数牙齿松动、移位,牙周袋探诊深度5~8mm。怀疑为侵袭性牙周炎,诊断前最为重要的辅助检查是

A、拍摄X线片

B、咬合检查

C、家族史

D、细菌学检查

E、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

3、患者,女性,20岁。诉咀嚼无力两年余。口腔检查:下颌第一恒磨牙近远中牙周袋约8mm深,牙齿松动Ⅱ度。口腔卫生尚佳,下前牙牙石(+),松动Ⅱ度,拟诊

A、侵袭性牙周炎

B、慢性龈缘炎

C、慢性牙周炎

D、复合性牙周炎

E、以上均不对

4、女性,45岁,已经明确诊断为慢性牙周炎并经基础治疗4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仍然为6mm,且探诊后出血,则该患者最适宜做

A、袋内壁刮治术

B、翻瓣术

C、隧道成形术

D、截根术

E、引导性组织再生术

5、男性,40岁,体健,吸烟:40支/日。临床诊断为慢性牙周炎,经牙周系统治疗及局部药物治疗后效果不理想,口腔卫生状况尚可。应最先考虑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是

A、营养因素

B、咬合关系

C、吸烟

D、使用的药物不当

E、工作紧张

三、B

1、A.0°B.50°C.45°D.80°E.90°

1、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的角度

ABCDE

2、刮治器作洁治动作时的角度

ABCDE

2、A.麝香草酚B.氯己定C.四环素D.磺胺类E.甲硝唑

1、用于杀灭滴虫,也对抑制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和螺旋体特别有效的是

ABCDE

2、对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疗效超过单独外科治疗的是

ABCDE

3、牙周手术后常局部应用以控制菌斑的是

ABCDE

3、A.牙间间断缝合B.间断缝合C.悬吊缝合D.锚式缝合E.褥式缝合

1、牙周手术时,颊舌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2、牙周手术时,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3、牙周手术时,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缝合,应采用的缝合方法

ABCDE

4、A.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冠方,牙槽骨嵴顶的根方B.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C.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釉牙骨质界根方,牙槽骨嵴顶冠方D.假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E.真性牙周袋,袋底位于牙槽骨嵴顶的根方

1、骨上袋

ABCDE

2、骨下袋

ABCDE

5、A.1~2mmB.>2mmC.2mmD.3~4mmE.5mm以上

1、龈沟底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生物学宽度)一般为

ABCDE

2、慢性牙周炎轻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ABCDE

3、慢性牙周炎中度附着丧失一般为

ABCDE

6、A.微生物、牙石B.吸烟C.糖尿病D.刷牙E.漱口

1、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是

ABCDE

2、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是

ABCDE

3、与牙周病有关的全身疾病是

ABCDE

7、A.水平型骨吸收B.垂直型骨吸收C.凹坑状吸收D.反波浪形骨吸收E.弧形骨吸收

1、侵袭性牙周炎下颌第一磨牙的骨吸收形式是

ABCDE

2、形成骨上袋的牙槽骨吸收形式是

ABCDE

3、形成骨下袋时的牙槽骨吸收形式

ABCDE

4、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

ABCDE

8、A.龈上菌斑B.附着性龈下菌斑C.非附着性龈下菌斑D.陈旧的龈上菌斑E.窝沟处龈上菌斑

1、与龈下牙石形成有关

ABCDE

2、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构成的菌斑

ABCDE

3、被认为是牙周炎“进展前沿”的菌斑

ABCDE

答案部分

一、A1

1、

B

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化验和微生物学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明显区别的牙周炎,发生于全身健康者,具有家族聚集性,疾病进展迅速。

2、

E

青少年牙周炎、快速进展性牙周炎和青春前期牙周炎,这三个类型曾合称为早发性牙周炎。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建议更名为侵袭性牙周炎。

3、

B

伴放线聚集杆菌对牙周组织有毒性和破坏作用:①产生一种叫白细胞毒素的外毒素,可杀伤白细胞使其产生溶酶体酶,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②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③产生内毒素;④产生胶原酶,破坏结缔组织和骨的胶原纤维;⑤产生成纤维细胞抑制因子、破骨细胞激活因子等。Aa(伴放线聚集杆菌)的表面可形成膜泡,内含毒素,膜泡的脱落可使毒素播散。

4、

B

伴放线聚集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

5、

C

长结合上皮愈合:在袋内壁与原来暴露于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之间有一层长而薄的结合上皮,称为长结合上皮,以半桥粒体和基底板的方式连接。这种愈合方式称为长结合上皮愈合,但并非真正的附着获得。这是翻瓣术后最常见的愈合方式。

6、

D

炎症的急性期不宜手术。

7、

E

引导性牙周组织再生术(GTR):窄而深的骨下袋为GTR的适应症,骨袋过宽则效果差。三壁骨袋因牙周膜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提供牙周膜细胞生长的空间,故效果最好,窄而深的二臂骨袋也是较好的适应症。

8、

B

牙周病行牙龈翻瓣术后牙齿动度可稍有增加,但4周后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周内勿探测牙周袋,以免破坏新附着过程。

9、

D

纵行切口也称垂直切口,是为了减小组织张力、更好地暴露术区。纵切口的位置应在术区近、远中侧比较健康的牙龈组织上,位于牙的颊面轴角处,一般将龈乳头包括在龈瓣内,以利于术后缝合。切忌在龈乳头中央、或颊面中央处作纵切口,以防止影响愈合,也尽量避免在舌腭侧作纵切口,因可能会伤及血管、神经,出血多、或影响愈合。

10、

E

牙周塞治:牙周塞治剂是用于牙周手术后的特殊敷料,在牙周手术后将其覆盖在术区表面,可以保护创面,还可起到压迫止血、止痛和固定龈瓣的作用。塞治剂包括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和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含丁香油的塞治剂为粉、液两种成分调和后使用。粉剂成分包括氧化锌和松香,液体成分包括丁香油和麝香草酚。不含丁香油的塞治剂已有商品化产品,操作方便,对牙龈组织无刺激,固化后柔韧适度,患者感觉舒适。放置塞治剂后成立即牵拉唇、颊进行整塑,并除去多余的、妨碍咬合的塞治剂。注意勿将塞治剂挤入龈瓣下方而影响伤口愈合。

11、

C

基础治疗后6~8周时,应复查疗效,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视情况决定再次刮治或需进行牙周手术。

12、

A

根向复位翻瓣术,在龈缘处作内斜切口,尽可能保留角化龈,必须做双侧垂直切口,翻起全厚瓣,刮治、清创后,将龈瓣向根方推移,复位在刚刚覆盖牙槽嵴顶的水平,选用悬吊缝合,加以缝合固定。可增宽附着龈,并能避免牙槽嵴的吸收。适用于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者,以及因根分叉病变需暴露根分叉而角化龈过窄者。

13、

B

刮治器在进入牙周袋,到达工作区域时的角度为0°,在工作时候,需要与牙面之间成一定角度才能发挥功能,进行刮治,此时工作面与牙面之间的角度应为80°。

14、

D

目前临床上用的是0.12%~0.2%的氯己定含漱液。

15、

E

过氧化氢溶液:1%用于含漱,3%用于冲洗,30%用于牙齿漂白。

16、

C

超声洁牙机的工作端要与牙石相接处,不能直接接触牙面,会在釉质表面造成划痕。超声波洁治时以握笔式将工作头的前端部分轻轻以与牙面平行或<15°角接触牙石的下方来回移动,利用超声振动击碎并振落牙石是正确的。80°的是对手动龈下刮治器而言的。

17、

E

匙形器放入牙周袋时应使工作端平面与牙根面平行,到达袋底后,与根面间逐渐成45°角,以探查根面牙石,探到牙石根方后,与牙面形成80°角进行刮治,操作完成后仍回到与根面平行的位置,取出器械。

18、

C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19、

C

氯己定含漱液毒性很小,不易产生耐药菌株,长期使用较安全。氯己定含漱液长期使用可使牙面、舌背表面着色;以及有苦味,并使味觉短时改变;宜饭后、睡前含漱。

20、

E

牙周病的全身治疗常用抗生素,因为主要致病因素是细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可杀灭侵入牙周袋组织内的微生物。

21、

B

牙周夹板适应证:①牙周炎松动牙经牙周治疗后,牙松动仍较明显且有咀嚼不适等症状,如牙列完整,可作牙齿结扎以利牙周组织的修复再生。②松动牙在手术前需固定,以利于手术操作和术后的愈合。由于固定的力量不大,故只用于前牙。③因外伤而松动的牙,用夹板固定后,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一般固定8周后便可拆除。牙周病导致牙齿Ⅲ度松动的牙齿为拔除的指征,不是牙周夹板的适应症。

22、

A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另一个主要病理变化。由于牙槽骨的吸收,使牙齿的支持组织高度降低,牙齿逐渐松动,最终脱落或拔除。

23、

A

牙龈的炎症表现为鲜红或暗红色,在牙石堆积处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肿胀甚至增生,探诊易出血,甚至流脓。

24、

A

水平型吸收是最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嵴顶边缘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

25、

D

牙槽骨垂直吸收时,在X线片上显示的是与牙根面之间形成的有一定角度的骨缺损。此时牙周袋的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即下方),所以此种牙周袋称为骨下袋。

26、

D

牙周炎与牙龈炎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牙周炎有牙菌斑生物膜引起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牙周袋形成和炎症、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最后可导致牙齿的丧失。附着水平是反映牙周组织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有无附着丧失是区分牙周炎与牙龈炎的重要指标。

27、

D

牙周炎病变呈现静止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牙周炎是慢性炎症病损,不断发生着修复过程,而不是渐进性。

28、

D

牙周支持治疗,也称维护期,这是正规的牙周系统性治疗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牙周疗效得以长期保持的先决条件。在第一阶段治疗结束后,无论是否需要手术和修复治疗,维护期即应开始,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定期复查:根据患者剩余牙的病情以及菌斑控制的好坏,确定复查的间隔期。治疗刚结束时,复查应稍密集些,如1~2个月,以了解疗效保持情况。若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延长间隔期。复查时间应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而确定。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约1年拍X线片,监测和比较牙槽骨的变化。复查内容:检查患者菌斑控制情况及软垢、牙石量,牙龈炎症(探诊后有无出血)及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密度及形态,咬合情况及功能、牙松动度,危险因素(如吸烟、全身疾病)的控制情况等。

29、

D

牙周病药物治疗的原则如下:①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合理使用药物。一般情况下,牙龈炎和轻、中度的牙周炎不应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治疗应主要用于重度牙周炎患者、对常规牙周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及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必要时可以选择联合用药。②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搅乱”生物膜的结构。③有针对性地用药。应尽量作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窄谱的抗菌药物。④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和毒副作用的产生。对于那些用于全身严重感染的强效抗菌药物,尽量不用于治疗牙周炎,以保护这些药物的有效性。

30、

E

牙周炎的主要症状是牙龈的炎症和出血、牙周袋的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和移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牙周炎都会有上述主诉症状。

31、

B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是牙菌斑,牙菌斑矿化形成牙石,所以龈下菌斑和龈下牙石是慢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因。

32、

D

(牙合)创伤的临床指征:临床上有(牙合)创伤的牙大多出现松动,松动程度往往与骨吸收程度、探诊深度不成比例,牙松动度重于骨吸收程度和牙周袋深度,特别表现在单根牙,严重时可出现个别牙或一组牙的倾斜或移位。X线片可显示近牙颈部的牙周膜间隙增宽、硬骨板消失,牙槽骨可出现垂直型吸收,而受牵拉侧可显示硬骨板增厚。

33、

E

牙槽骨吸收的方式:①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④其他形式的骨变化:由于各部位牙槽骨吸收不均匀,使原来整齐而呈薄刃状的骨缘成为参差不齐。正常情况下牙间的骨隔较高,而颊舌侧的骨嵴较低,呈波浪形。当牙间骨隔破坏而下凹,而颊舌面骨嵴未吸收时,使骨嵴呈现反波浪形的缺损。此外,由于外生骨疣或扶壁骨形成、适应性修复等而使唇、颊面的骨增生,使牙槽嵴呈“唇”形或骨架状增厚。这些虽是骨组织对破坏的代偿性修复的表现,但常造成不利于菌斑控制的形态改变。

34、

E

慢性牙周炎的主要优势致病菌为牙龈卟啉单胞菌。

35、

C

药物在体内分布:分布广,可存在于多种组织、器官和体液中,尤其对骨组织亲和力强,在龈沟液中的浓度为血药浓度的2~10倍。

36、

A

四环素族药物能抑制胶原酶及其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其抑制胶原酶的作用不依赖于其抗菌性能。因此四环素族药物可抑制结缔组织的破坏,阻断骨的吸收,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37、

C

用于牙周病治疗的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是螺旋霉素。对G+菌抑制力强,对G-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黏性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群以及螺旋体等。

38、

C

一般而言,探诊深度与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是相应的,如牙周袋愈深,骨吸收的量愈多,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也愈严重,牙齿就难以保留。

二、A2

1、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有伴放线放线杆菌,为兼性厌氧菌,甲硝唑对其无抑制和杀菌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四环素族药物对其有效,米诺环素是半合成的四环素族药物,抑菌谱广且抑菌活性强。但是由于我国80年代四环素滥用,导致菌群耐药,至今国内治疗局限性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用药是甲硝唑+阿莫西林。

2、

A

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片上牙槽骨吸收情况,家族史和咬合情况对诊断有帮助,但不如X线片表现重要,细菌学检查和白细胞趋化功能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不是临床常规使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3、

A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临床特点有以下方面:年龄与性别:①发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患者就诊时常已20岁左右。女性多于男性;②口腔卫生情况:牙周组织破坏程度与局部刺激物的量不成比例。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龈表面的炎症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③好发牙位: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④病程进展快:本型患者的牙刷破坏速度比慢性牙周炎快3~4倍,在4~5年内,牙周附着破坏可达50%~70%,患者常在20岁左右即已须拔牙或牙自行脱落;⑥早期出现牙齿松动和移位:在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切牙和第一恒磨牙可出现松动,自觉咀嚼无力。切牙可向唇侧远中移位,出现牙间隙,多见于上切牙,由于力的影响导致呈扇形散开排列。后牙移位较少见,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嵌塞。

4、

B

牙周翻瓣术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深牙周袋或复杂性牙周袋,经基础治疗后牙周袋仍在5mm以上,且探诊后出血者;②牙周袋底超过膜龈联合界,不宜做牙周袋切除者;③有骨下袋形成,需作骨修整或需进行植骨者;④根分叉病变伴深牙周袋或牙周一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需直视下平整根面,并暴露根分叉,或需截除某一患根者。

5、

C

牙周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很多,口腔卫生控制不佳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该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不差,因此主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该患者存在一个明显的危险因素即吸烟,且吸烟量很大,吸烟既影响牙周疾病的发病和病情程度,又影响牙周治疗效果。

三、B

1、

A

刮治器的工作面呈0°角进入袋底,即刮治器工作端进入牙周袋时工作面与根面平行,轻轻放入袋底处牙石的基底部。

D

刮治时要改变刮治器的工作面与牙面的角度至45°~90°角之间,以70°~80°角为最佳,形成适当的“切割”位置,并以此角度进行刮治。

2、

E

甲硝唑(灭滴灵),是常用的治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其最初被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还能有效地杀灭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氏菌、螺旋体等细菌。

C

四环素族药物为广谱抗生素。对G+菌、G-菌及螺旋体均有抑制其繁殖的作用,对多种牙周可疑致病菌都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伴放线放线杆菌(Aa)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侵袭性牙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B

在机械性控制菌斑的基础上,配合化学制剂可有效地控制菌斑,达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目的。化学制剂必须依靠一些载体,如含漱剂、牙膏、口香糖、牙周袋冲洗液、缓释装置等才能被传递到牙周局部,起到控制菌斑的作用。氯己定又称洗必泰,化学名称为双氯苯双胍己烷,系二价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常以葡萄糖酸洗必泰的形式使用。

3、

C

悬吊缝合:是利用术区的牙齿来悬吊固定龈瓣,尤其适用于颊、舌两侧龈瓣高度不一致时,使每侧龈瓣分别在所复位的水平紧密地贴合于牙与骨面,不易发生松脱或过大张力。

E

水平褥式缝合:适用于两牙之间有较大缝隙或龈乳头较宽时,为使龈瓣能更好地贴合骨面,可做水平褥式缝合。此法可与连续悬吊缝合联合应用。

D

锚式缝合:是将最后一个磨牙远中的龈瓣或缺牙隙处的龈瓣以锚样的方式固定在邻近的牙上。适用于最后一个磨牙远中楔形瓣的缝合,或与缺牙间隙相邻处的龈瓣闭合。注意进针处应尽量靠近牙齿,以使龈瓣紧贴牙面,避免愈合后在牙齿邻面的牙龈形成V形缺口。

4、

C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E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

5、

C

正常情况下,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的距离是恒定的,该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冠方附着于根面的结缔组织,宽度一般为2mm左右。

A

慢性牙周炎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4mm,附着丧失1~2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可有或无口臭。

D

慢性牙周炎中度:牙周袋≤6mm,附着丧失3~4mm,X线片显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过根长的1/3,但不超过根长的1/2。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区可能有轻度病变,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脓。

6、

A

凡是能加重菌斑滞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复体、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齐、解剖形态的异常等,均可成为牙周炎的局部促进因素。

A

微生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

C

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均与全身状况密切相关,同样,牙周炎的预后也受全身因素的影响。如糖尿病、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异常等。这类患者的预后与全身疾病能否控制或纠正有着密切的关系。

7、

E

局限型侵袭性牙周炎的特征是“局限于第一恒磨牙或切牙的邻面有附着丧失,至少波及两个恒牙,其中一个为第一磨牙。其他患牙(非第一磨牙和切牙)不超过两个”。简而言之,典型的患牙局限于第一恒磨牙和上下切牙,多为左右对称。但早期的患者不一定波及所有的切牙和第一磨牙。X线片所见第一磨牙的邻面有垂直型骨吸收,若近远中均有垂直型骨吸收则形成典型的“弧形吸收”,在切牙区多为水平型骨吸收。

A

水平型吸收:是较常见的吸收方式。牙槽间隔、唇颊侧或舌侧的牙槽嵴顶呈水平吸收,而使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冠方。

B

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行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垂直型骨吸收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骨嵴顶的根方。骨下袋最常见于邻面,但也可位于颊舌面。骨下袋和骨上袋的炎症、增生和退行性变化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是软组织壁与牙槽骨的关系和骨破坏的类型。

C

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迅速,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它的形成可能因邻面的龈谷区是菌斑易堆积、组织防御力薄弱的部位,该处的牙槽骨易发生吸收。此外,相邻两牙间的食物嵌塞或不良修复体等也是凹坑状吸收的常见原因。

8、

B

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附着于牙根面的龈下菌斑,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其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革兰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等。它与龈下牙石的形成、根面龋、根面吸收及牙周炎有关。

C

非附着性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C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龈缘以下位于附着性龈下菌斑的表面或直接与龈沟上皮、袋内上皮接触的龈下菌斑,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主要为革兰阴性厌氧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和具核梭杆菌等,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在牙周炎快速进展时,非附着龈下菌斑明显增多,毒力增强,与牙槽骨的快速破坏有关,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被认为是牙周炎的“进展前沿”。

【答疑编号

致曾经那么努力的自己和你们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有的人很优秀,当然也有的人没有那么优秀。

你想做棵茂盛的大树,但你却只是一株单薄小草;你想做一望无际的大海,但你却只是一条小溪;你想做最耀眼的太阳,而你却只是一颗闪烁的星辰。

这个时候不要灰心,不要气馁,因为你虽然没有做到最好,但你已经发挥出了自己的优点。

记得曾经我刚从体制内出来的那会儿,没有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和生存的余地,放弃了当时所谓的铁饭碗,没有了工资,没有房子住,没有饭吃,甚至连睡觉的床都没有……

幸好那时尚且可以睡在家里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棉花上。一到晚上,棉花上的小虫就会爬到鼻子里、耳朵里,和我同呼吸共命运。

“在痛苦中挣扎着”,一点都没有夸张。

由于从体制内出来的太突然,家人的反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更好笑的是连邻居看我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是藐视还是取笑?真有种世界末日来到的感觉。

落魄成这样,已经顾不了一直视自尊心和脸面为第二生命的我,最后用剩下的工资租了邻居闲置几年的房子,每天从早到晚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参加各种考试。

现在想来相当佩服自己当初的勇气和坚决的信念!

更多资料查询下载加QQ群

界世的你当不

只作你的肩膀

知识共享

北大

口腔

考研

医师

空·

你的一个赞小编工资涨一块

赞赏

长按







































怎样根治白癜风
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cy.com/ysyzl/6877.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