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症状是牙髓炎症状态的标志,较轻微的症状和可复性牙髓炎有关,更加严重的症状和不可复性牙髓炎有关,这个观点已被基本接受。然而,系统性的回顾研究提出,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牙髓症状的出现、类型及持续时间能为判断牙髓炎症程度提供准确信息。
很多情况下,诊断大多是在其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的,包括:由X线片和临床检查确定的龋坏/修复体深度;症状的存在、持续时间、类型和严重程度;牙髓活力测试的反应。基于这些特征得出的临床诊断是否和组织学诊断相一致仍然值得讨论。年,Ricucci等学者通过利用一段时间内临床中陆续拔除的牙,来研究牙髓炎临床与病理诊断一致性的问题。(RicucciD,LoghinS,Siqueira,JoséF.CorrelationbetweenClinicalandHistologicPulpDiagnoses[J].JournalofEndodontics,,40(12):-.)
01
可复性牙髓炎临床与病理诊断不一致
20岁女性的下颌第三磨牙,牙合面存在深龋(图1A)。该牙仅对冷刺激存在轻微敏感,牙髓测试反应在正常范围,临床诊断为可复性牙髓炎。而组织切片观察可见局限于近中髓角的微脓肿,同时髓室顶可见大量的三期牙本质形成(图1B和C)。脓肿的特点:组织坏死(部分在组织处理的过程中被洗去),细菌定植,脓肿周围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图1D)。在脓肿不远处,剩余的牙髓组织表现为正常的组织学特点(图1B和C)。
图1
02
可复性牙髓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相一致
33岁女性上颌第三磨牙,近中可见深龋,仅对冷刺激轻微敏感,临床诊断和组织学诊断均为可复性牙髓炎。未经过治疗龋坏患牙,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不一,比如被龋累及的牙本质小管下方,轻度-中度的慢性炎细胞聚集(图2A-F)。另一个特点是三期牙本质增多和成牙本质细胞层减少(图2C-E)。在中龋和深龋患牙的一些区域,成牙本质细胞消失,并且被扁平的类成纤维细胞替代(图2D和E)。未感染的牙髓组织中可见血管和神经束(图2F)。
图2
03
讨论要点
龋源性牙髓炎症是否可逆,常与临床上是否可见到牙髓暴露直接相关。龋坏导致牙髓直接暴露之前,牙髓炎症常是可逆的。牙髓暴露后,单纯去除病因如已不足以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牙髓炎症就是不可逆的。然而,正如实验中所观察到的,一些龋损很深且范围很大的病例中,即使在出现明显的穿孔之前,牙髓就已处于不可逆的炎症状态。这是由于致龋菌斑下方的牙本质小管内,发生重度细菌侵袭造成的,可能形成了“功能性暴露”。
有趣的是,在临床上被诊断为牙髓正常的牙齿,其牙髓组织学状态可能并不健康。因为即使没有明显的炎症,牙髓状态总是与正常情况下不同(如:出现散在的炎性细胞,充血的血管,组织纤维化,成牙本质细胞层减少及三期牙本质出现等)。这所有的特点都很可能与先前的炎症有关。即使恰当的治疗,患有可复性牙髓炎的患牙,其牙髓组织学特点也不可能恢复到和完整牙齿牙髓相同。但是这些牙髓仍然能够继续存活并执行相应的功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