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首届南京六校ldquo先进

论坛背景

为培养国际化拔尖人才,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共同举办首届南京六校“先进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

本次论坛,共有六十余名来自南京地区六所知名高校的优秀学子进行学术汇报、学术成果展示及交流。参会人员中,有科研成果耀眼的杰出青年学者,有所在高校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有国际知名期刊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丰富广大研究生的知识储备,激发研究生钻学术的热情,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师生进一步交流,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精神,产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为六所南京地区高水平高校材料学科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分享科研经验搭建平台,加深六所高校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协同并进。

时间:年11月22日下午14:00-18:00

地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军路校区教学主楼(1号楼)四楼报告厅

1.特邀报告

胡晓玉教授

胡晓玉教授年6月毕业于中科院成都生物所,获药物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年7月一年6月,南京大学博士后,年7月评为副研究员;年6月一年6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洪堡学者;年7月起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江苏省优青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创新项目(A类)等。先后在包括Nal.Commun,J.Am.Chem.Soc.,Angew.Chem.Int.Ed,Acc.Chem.Res,Chem.Mater,Small等国际高影响力刊物上发表SCI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目前已被SCI引用余次。年获得江苏省教育教学与研究成果奖三等奖(3/5),以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7/10)。

研究方向:有机超分子材料化学,主要涉及超分子组装,功能材料及纳米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

报告主题:《科研中的“苦”与乐——态度和方法》

2.研究生专题报告

报告人简介

个人简介

赵娣,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级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沈群东教授。在AdvancedMaterials,ACSNano等一流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参加国家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人工视觉系统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变革技术”,主持完成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多次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活动进行墙报展示和口头汇报,在读期间获得南京大学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

研究方向:光、声响应能量转换材料在神经损伤和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报告简介

《逆转命运——压电复合纳米颗粒调控神经可塑性和恢复神经元功能》

能量转换高分子材料在神经调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领域展示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神经递质成像,神经细胞分化和组织再生,模拟人造视网膜等。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是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开发非侵入性、简单有效的治疗策略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我们提出使用压电的高分子复合纳米颗粒调节神经可塑性并恢复体内退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在压电纳米晶体表面包覆高分子或导电壳层,具有良好的生物亲和性,其声阻抗和生物介质比较接近,在超声作用下显示出优异的电场生成性能。将核-壳结构的压电纳米颗粒和远程超声结合产生可调控的电场,能够在纳米-生物界面实现远程电刺激,调控神经突触可塑性并可远程控制斑马鱼的行为。由纳米颗粒产生的电场激活了多巴胺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并改善了帕金森模型斑马鱼的运动障碍。我们设计的纳米换能器为远程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神经再生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人简介

个人简介

金鹏,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级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瑞兴副教授。硕士期间发表SCI论文五篇(一作两篇,学生一作一篇,其他两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二等奖。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多个工程实践项目。在读期间荣获国家奖学金、章春梅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基于MICP的生物碳化钢渣制品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

《微生物酶促作用下钢渣碳化胶结机制的研究》

钢铁作为工业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日益增加的钢铁产量造成其副产物钢渣的不断累积,不仅占用土地,同时释放大量重金属离子,污染环境,提高治理成本。传统的陈化、填埋的处理方式不仅成本高附加值低,而且能消解的体量十分有限。受到自然界生物矿物沉积现象的启发,研究者提出利用生物酶促作用实现钢渣制品碳化增强的想法,减少其金属离子溶出的同时,显著提高钢渣制品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缩短制备周期。本报告主要从生物碳化钢渣制品过程中矿物相的演变过程着手,探究生物作用对钢渣制品增强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拓宽钢渣的应用前景提供了新思路。

报告人简介

个人简介

汪洋,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8级材料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汪尧进教授。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项目,主持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一项。以第一作者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SCI论文1篇,该论文被工信部和美国陶瓷协会等媒体进行了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国际专利一项。博士期间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在会议中多次获奖。年入选优秀博士培养计划并荣获优秀研究生称号。

研究方向:钙钛矿铁电材料多物理场耦合与催化效应研究

报告简介

《钙钛矿铁电材料多物理场耦合与催化效应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口腔护理日趋重视,牙齿美白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医用牙齿美白产品中的活性成分为浓度30%以上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或者过氧化脲),高浓度的过氧化物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够渗透到牙釉质的结构深处,同时也会对牙釉质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导致牙髓炎等不良反应。因此开发高效、安全、无损的牙齿美白产品成为新的挑战。

压电材料在机械力作用下会发生形变,使得体内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导致极化强度的改变,引起表面束缚电荷的吸收或释放,被释放的电荷与水分子结合,在水中不断地产生活性自由基(?OH和?O2-)。刷牙过程中牙刷产生的振动,可以很好的激发压电材料的压电催化性能,从而将压电材料与口腔护理相结合,通过压电催化效应,实现高效、安全、无损的牙齿美白。

报告人简介

个人简介

杨翠珍,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级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伟华教授、黄华杰副教授。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0篇(一作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受理中);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在读期间荣获江苏省大学生颗粒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先进材料科研创新实践大赛三等奖、河海大学第八届研究生“学海争峰”学术年会最佳汇报人。年荣获国家研究生奖学金。

研究方向:二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报告简介

《三维碳化钛/石墨烯复合气凝胶负载铂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装置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较低的污染排放引起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cy.com/ysyhl/1058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