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为口腔科最为常见的症状,多由牙齿疾病和牙周疾病引起,如龋齿、急性牙髓炎,智齿冠周炎、牙周炎、牙周病等,少数病人则为其他疾病引起,如三叉神经痛、神经官.能症、呼吸道感染及更年期障碍等。临床表现为牙齿部位疼.痛,多呈阵发性隐隐作痛,或病处固定,或痛无定处,疼痛尤以入夜加重。遇冷、热、酸、甜以及进食时疼痛加剧。急性起病者,局部红肿、疼痛剧烈,可放散至耳、颞、面部,严重的局部化脓,领下淋巴结肿大,病人感觉发冷、身热、周身不适。病人还在牙痛的同时伴有头痛、牙齿松动、口酸、口奥及口干渴等。
1.合谷
[部位]在乒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取穴。
[方法]卧位或坐位,伸臂,微握拳,取对侧合谷穴,常规消毒,用26号或28号2寸毫针,垂直刺入1~1.5寸深,先捻转弱刺激2~3分,然后上下提插诱导10分左右,再以强刺激大幅度捻转1分,此时患者感到有强烈的酸麻重胀感向上臂、颈部、颌面部传导扩散,待疼痛缓解或消失,留针10分、其间运针1次。每日1~2次,3~5次即愈。
2.三间
[部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取穴。
[方法]坐位或卧位,微握拳,取健侧三间穴,常规消毒,用32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0.5寸左右,轻微捻转使局部有明显针感后,施以捻转泻法,反复运针1~3分,使针感沿手阳明大肠经从手传向前臂、肩部、颈部直至口区,这样可以明显提高疗效,牙痛缓解或消失,留针30~4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疗程。
3.中渚
[部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取穴。
[方法]坐位或卧位,伸前臂,微握拳,找准中诸穴,常规消毒,用28号或30号1.5寸毫针,针尖略向掌根方向刺入0.8~1.2寸深,捻转得气后,施以提插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持续操作1~3分.使针感向上传导扩散,留针20~3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2次,3~5次即愈。
4.翳风
[部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方法]端坐位或俯卧位,常规消源,用30号或32号2寸毫针,垂直刺入1~1.5寸深,轻微缓慢捻转,以病入感觉酸麻重胀为度,绝大多数针感出现牙痛即止。若不效,可用提插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持续操作1~2分,留针20~3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次,3次痊愈。
5.下关
[部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取穴。
[方法]仰卧位,常规消毒,用30号或32号1.5寸毫针,针尖向牙痛方向的部位斜刺0.8~1.2寸深,待局部有明显酸胀感后,施以捻转泻法,持续捻转1~2分,使针感传导扩散到上颌、下颌,牙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20~3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6.昆仑
[部位]在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
穴。
[方法]仰卧位,取患侧昆仑穴,常规消毒,用26号或28号1寸毫针,针尖对准内踝前缘刺入0.5~0.8寸深,待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使针感向上传导扩散,反复运针1~2分,留针20~30分,每隔5分运针1次。.每日1~2次,--般3~5次即可痊愈。
7.太阳
[部位]在颞顬部,目外眦与眉梢之间,向后约1寸的凹陷处取穴。
[方法]坐位或仰卧位,头略向后仰,取患侧太阳穴,常规消毒,用26号或28号2寸毫针,针尖与皮肤呈45°角向齿根方向刺入1~1.5寸深,采用提插结合捻转,找到较强的针感后,冉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传导扩散到颌部,留针30~40分,每隔10分运针1次,出针时摇大针孔。每日1~2次,3~5次即愈。
8.牙痛穴
[部位]在手掌面,中指与无名指指缝至掌横纹1/2处,即第3、4掌骨小头近端之间取穴。
[方法]坐位或卧位,伸臂仰掌,取患侧牙痛穴,常规消毒,用26号或28号1寸毫针,垂直刺入0.5~0.8寸深,待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持续运针,使针感向上传导扩散,牙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9.尺泽
[部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处取穴。
[方法]仰卧位,前臂伸直,取患侧尺泽穴,常规消毒,用26号或28号2寸毫针,逆经脉略向,上斜刺1~1.5寸深,捻转得气后,施以提插泻法(轻插重提)或平补平泻手法,持续运针2~3分,使针感向上下传导扩散,留针20~30分,留针期间,每隔10分运针1次,每日1~2次,5次为1疗程。
10.十宣
[邵位]两千十指头尖端。距指甲0.1寸处取穴,左右共10穴。
[方法]坐位或卧位,每次选2~3穴,碘酒、酒精消毒,用细二三棱针点刺,挤出3~5滴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净。每日1次,3次即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