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慢性牙周炎

慢性牙周炎

本病为最常见的一类牙周炎,由长期存在的慢性牙龈炎向深部牙周组织扩展而引起的慢性炎症。

1.病理改变:

(1)牙周袋形成。

(2)牙槽骨吸收:水平型吸收、垂直型吸收、凹坑状吸收等。

①水平型吸收:通常形成骨上袋,即牙周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冠方。

②垂直型吸收:也称角形吸收,指牙槽骨发生垂直方向或斜形的吸收,与牙根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骨缺损,牙槽嵴顶的高度降低不多,而靠近牙根侧的骨吸收较多,大多形成骨下袋,即牙周袋底位于牙槽嵴顶的根方。

③凹坑状吸收:指牙槽间隔的骨嵴顶吸收,其中央部分破坏而颊舌侧骨质仍保留,形成弹坑状或火山口状缺损。

(3)牙龈的炎症。

(4)牙松动。

2.临床症状: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常累及全口多数牙齿,尤其是磨牙、下前牙。病程长,发展缓慢,表现为暴发性活动期和静止期交替出现。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或移位等。

根据患者主诉及临床表现不难作出诊断,临床检查牙周袋形成,有附着丧失,X线片检查见牙槽骨吸收等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1.牙龈炎:没有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2.外伤:有外伤史。

3.成釉细胞瘤:X线片显示可见切迹状,牙根锯齿状吸收。

4.牙源性角化囊肿:牙齿可有松动,但X线片显示骨质有明显的低密度影像。

5.根尖脓肿:牙髓活力无反应,牙齿可松动,,牙周炎牙髓活力正常。

6.牙周脓肿:不但有牙周炎的基本特点,它是牙周炎发展到晚期的一种临床表现,表现为牙周袋壁或深部牙周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7.侵袭性牙周炎:年轻,有特殊第一恒磨牙、切牙,牙石量和病情不成正比,有家族聚集性。

8.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既有牙周病特点也有牙髓病特点,包括牙髓炎或根尖炎的特点。

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修复治疗、维护期治疗。

1.基础治疗:

(1)清除局部刺激因素:主要措施有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局部冲洗上药。??

(2)在治疗前和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使患者能够自觉地使用牙刷、牙线、牙间隙刷、漱口水等自我菌斑控制手段。

(3)全身和局部的药物治疗。

(4)调(牙合):建立平衡的关系。

(5)拔牙:对牙周袋深、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已无保留价值,应尽早拔除。

(6)消除危险因素包括改正不良修复体、解除食物嵌塞。

(7)其他治疗:对有牙周脓肿形成者要切开引流。

2.牙周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后2~3个月复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探诊仍有出血,可考虑牙周手术。

3.需要修复的病人,进行修复治疗。

4.维护治疗: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大多数慢性牙周炎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疗效的长期保持却有赖于患者坚持有效的菌斑控制,以及定期的复查和必要的重复治疗。

牙乐仕教育网|您身边的口腔专家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姝h鐨勫尰闄?
涔岄瞾鏈ㄩ綈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界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dncy.com/ysyzl/5589.html

  • 没有热点文章
当前时间: